最美情侣国语版免费观看高清,超碰,男女一起相嗟嗟免费观看酒店,在教室里揉老师的胸动态图

2024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和2025年發展展望

發布日期:2025-02-13 瀏覽次數:49

為及時反映生態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24年行業評述和2025年發展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本文為《2024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和2025年發展展望》,作者為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朱亦丹、魏志勇。

2024年行業評述

1.主要政策標準

2024年1月2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完善噪聲污染防治標準體系,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的《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工業企業噪聲自動監測技術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環辦標征函〔2024〕2號)等三項標準公開征求意見。

2024年2月21日,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統籌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促進民航綠色轉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及《“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有關文件要求,民航局、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民用運輸機場周圍區域民用航空器噪聲污染防控行動方案(2024-2027年)》。這是我國機場噪聲污染治理領域第一份綜合性文件,提出了2024-2027年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并從4個方面提出13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標準體系建設,包括加快完善機場噪聲防控相關國家標準,健全機場噪聲防控民航標準與規章。二是統籌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監督管理,包括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加快提升機場噪聲監測能力,深入推進機場建設項目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建立健全機場噪聲污染監管協同機制。三是深入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包括落實機場噪聲污染防治責任,推動機場噪聲污染減緩試點。四是強化機場噪聲污染防控科技支撐,包括開展機場噪聲影響機理研究,推進機場噪聲監測技術研發,統籌開展空地協同機場噪聲防控技術攻關,開展機場噪聲防控經濟政策研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行動方案》強調,相關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營造良好氛圍,扎實推動各項重點任務實施。

2024年4月1日,生態環境部修訂發布《排污許可管理辦法》(部令 第32號),明確對排污單位的工業噪聲等污染物排放行為實行綜合許可管理。全面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要求,將大氣、水、固廢、噪聲等多環境要素以及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土壤污染隱患排查、自行監測等要求依法全部納入排污許可證,推動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管理。

2024年4月12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規范機場周圍航空噪聲監測,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機場周圍航空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環辦標征函〔2024〕11號),公開征求意見。

2024年8月30日,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13個部委和單位發布《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這是自2011年以來,連續第13年發布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手工監測達標率同比穩中有升。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噪聲污染新治理模式,不斷強化源頭防控,推廣低噪聲產品設備;夯實聲環境管理基礎,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并聯網;強化重點噪聲源監管,將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推動社會共治,開展寧靜小區、噪聲地圖應用試點,持續開展“綠色護考”,對92趟列車設置“靜音車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

2024年9月29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扎實推進《“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序實施,指導各地高質量開展寧靜小區建設,生態環境部研究起草了《關于推進寧靜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環辦便函〔2024〕320號),并印送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社會工作部辦公廳,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征求意見。

2024年11月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環環評〔2024〕79號)。《實施方案》以綜合許可管理為前提,明確提出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優化排污許可管理體系,推動將工業噪聲、工業固體廢物、海洋工程依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實現排污單位全覆蓋、環境管理要素全覆蓋、排放量管控全覆蓋。

2024年12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名錄(2024年版)》,包括8種類型63個型號的低噪聲挖掘機、壓路機、混凝土泵車等施工設備及生產企業入選。本次2024年版名錄在第一批名錄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完善,入選的低噪聲施工設備種類由6類擴大到8類,型號數量由46個擴大到63個,入選設備的噪聲控制水平進一步提升,機外輻射噪聲和司機(操作者)耳旁噪聲進一步下降,有效促進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推廣應用低噪聲施工設備可加強建筑噪聲污染防治,發布指導名錄將會引導設備生產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新版名錄單列出電動化設備,降噪水平較燃油設備大幅提升。

2.噪聲污染情況

根據《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聲環境功能區監測以手工監測為主,自動監測為輔,2023年全國自動監測點位數量約占總點位數的8.7%。根據監測結果反映,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全國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6.1%,夜間達標率為87.0%。與2022年相比,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升高0.1和0.4個百分點。

2023年,晝間達標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重慶、海南、北京、內蒙古、吉林;夜間達標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海南、重慶、吉林、上海、天津。2023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5.2%,夜間達標率為83.1%。與2022年相比,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下降0.2和0.5個百分點。從1~4a類功能區來看,3類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在各類功能區中最高;4a類功能區和1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較低。2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上升0.9個百分點,3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上升1.3個百分點,其他各類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均有所下降,晝間下降0.7~1.9個百分點,夜間下降0.1~3.7個百分點。

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約570.6萬件,比上年增加120.3萬件。從投訴分布來看,噪聲投訴量與人口密度密切相關,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等8個超大城市噪聲投訴總件數約166.3萬件,約占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總量的三成。從投訴類型來看,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68.4%,同比升高0.9個百分點;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24.1%,同比降低1.0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噪聲占4.3%,工業噪聲占3.2%,同比基本持平。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微信、網絡渠道)共接到投訴舉報25.5萬余件,與上年相比增加約0.1萬件。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生態環境污染舉報的61.3%,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3.行業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11月財政收支情況》,2024年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9010億元,同比下降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382億元,同比下降2.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9628億元,同比增長1.1%。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2348億元,同比下降18.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915億元,同比增長5.7%;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38433億元,同比下降20.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626億元,同比下降22.4%。

嚴峻的經濟形勢也對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主要產值集中于鐵路、軌道及城市交通領域,2024年隨著財政收緊,該領域項目明顯縮減,造成了整體行業產值明顯下滑。同時,大量項目面臨回款周期長,回款難度大的問題。房地產行業對設計行業的沖擊,造成了依托設計院相關的新建噪聲治理項目減少。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和《“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施行,生態環境部門對于噪聲污染加大了監督力度,人民大眾對噪聲的關注度與投訴也隨之增加,使得中小型改造項目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24日,企業經營范圍有噪聲業務的且歸屬生態環境與環境治理行業的企業,正常經營的有2966家,相比2024年初增加了167家,同比增長6.0%。在所有噪聲治理企業中,一般納稅人有1013家,占34.2%,同比上升18.6%;小微企業有2375家,占80.1%,同比上升2.4%;高新技術企業172家,占5.8%,同比上升17.0%;“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50家,占1.7%,同比上升38.9%;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5家,占0.2%,同比上升25%。專業技術人員約1萬人,其他從業人數約2.9萬人;主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業務、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30余家。

2024年軌道及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消聲、隔聲和隔振等方面需求有明顯下滑,工業降噪已成為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市場較為穩定和活躍的領域。隨著《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噪聲》的提出,工業企業對于噪聲與振動控制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使得工業降噪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而隨著環保監督力度的持續加強,各地中小型噪聲治理項目也明顯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約為97億元,與上年相比有明顯衰減,詳見表1。近五年來,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總產值情況如圖1所示。

表1 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情況

類別
交通運輸
工業企業
社會生活
其他
產值/億元
43
25
20
9



圖1 近五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變化

4.關鍵核心技術進展

在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多種吸聲減振新材料的研發在持續開展,砂巖板、微穿孔板、聚酯纖維等吸聲材料的研發和改進,在很多場合替代了玻璃棉和巖棉。聚氨酯等減振材料,也在多個領域大規模得到應用和推廣。在城市交通降噪領域,全封閉聲屏障相比直立式聲屏障,得到了更多業主的認可,得以在很多項目應用。

2024年,一些由市場需求牽引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作為關鍵技術在眾多領域得以推廣和應用。森特士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覆式封閉聲屏障技術”和深圳深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電梯機房及井道減振降噪技術”被列入《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名錄》(公示稿)。成都邁科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層高分子輕質隔聲/阻尼材料”被列入《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鼓勵類)》(公示稿)。

2025年發展展望

2025年,隨著“排污許可證”的進一步推廣,將推動工業企業對噪聲污染治理的投入,電力行業、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等行業企業將是重點治理的對象。此外,隨著民航相關政策和標準的推出也將帶動機場周邊的噪聲治理項目及噪聲監測項目。但是隨著財政在基礎設備上投入的收緊,也將影響聲屏障等項目的大規模推廣。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對于噪聲監測的全面覆蓋將為噪聲治理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噪聲改造項目將隨著噪聲問題的不斷發現,進一步增加。但是在經濟緩行期間,資金很難大規模投入改造項目中,所面臨的噪聲問題將在之后的若干年逐步解決。預計2025年全國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總產值將維持在2024年的水平。

來源: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技術部

為及時反映生態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24年行業評述和2025年發展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本文為《2024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評述和2025年發展展望》,作者為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朱亦丹、魏志勇。

2024年行業評述

1.主要政策標準

2024年1月2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完善噪聲污染防治標準體系,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的《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工業企業噪聲自動監測技術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環辦標征函〔2024〕2號)等三項標準公開征求意見。

2024年2月21日,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統籌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促進民航綠色轉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及《“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有關文件要求,民航局、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民用運輸機場周圍區域民用航空器噪聲污染防控行動方案(2024-2027年)》。這是我國機場噪聲污染治理領域第一份綜合性文件,提出了2024-2027年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并從4個方面提出13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標準體系建設,包括加快完善機場噪聲防控相關國家標準,健全機場噪聲防控民航標準與規章。二是統籌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監督管理,包括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加快提升機場噪聲監測能力,深入推進機場建設項目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建立健全機場噪聲污染監管協同機制。三是深入推進機場噪聲污染防控,包括落實機場噪聲污染防治責任,推動機場噪聲污染減緩試點。四是強化機場噪聲污染防控科技支撐,包括開展機場噪聲影響機理研究,推進機場噪聲監測技術研發,統籌開展空地協同機場噪聲防控技術攻關,開展機場噪聲防控經濟政策研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行動方案》強調,相關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營造良好氛圍,扎實推動各項重點任務實施。

2024年4月1日,生態環境部修訂發布《排污許可管理辦法》(部令 第32號),明確對排污單位的工業噪聲等污染物排放行為實行綜合許可管理。全面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要求,將大氣、水、固廢、噪聲等多環境要素以及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土壤污染隱患排查、自行監測等要求依法全部納入排污許可證,推動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管理。

2024年4月12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要求,規范機場周圍航空噪聲監測,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機場周圍航空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環辦標征函〔2024〕11號),公開征求意見。

2024年8月30日,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13個部委和單位發布《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這是自2011年以來,連續第13年發布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手工監測達標率同比穩中有升。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噪聲污染新治理模式,不斷強化源頭防控,推廣低噪聲產品設備;夯實聲環境管理基礎,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并聯網;強化重點噪聲源監管,將工業噪聲納入排污許可;推動社會共治,開展寧靜小區、噪聲地圖應用試點,持續開展“綠色護考”,對92趟列車設置“靜音車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

2024年9月29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扎實推進《“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序實施,指導各地高質量開展寧靜小區建設,生態環境部研究起草了《關于推進寧靜小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環辦便函〔2024〕320號),并印送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社會工作部辦公廳,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征求意見。

2024年11月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環環評〔2024〕79號)。《實施方案》以綜合許可管理為前提,明確提出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優化排污許可管理體系,推動將工業噪聲、工業固體廢物、海洋工程依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實現排污單位全覆蓋、環境管理要素全覆蓋、排放量管控全覆蓋。

2024年12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名錄(2024年版)》,包括8種類型63個型號的低噪聲挖掘機、壓路機、混凝土泵車等施工設備及生產企業入選。本次2024年版名錄在第一批名錄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完善,入選的低噪聲施工設備種類由6類擴大到8類,型號數量由46個擴大到63個,入選設備的噪聲控制水平進一步提升,機外輻射噪聲和司機(操作者)耳旁噪聲進一步下降,有效促進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推廣應用低噪聲施工設備可加強建筑噪聲污染防治,發布指導名錄將會引導設備生產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新版名錄單列出電動化設備,降噪水平較燃油設備大幅提升。

2.噪聲污染情況

根據《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聲環境功能區監測以手工監測為主,自動監測為輔,2023年全國自動監測點位數量約占總點位數的8.7%。根據監測結果反映,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全國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6.1%,夜間達標率為87.0%。與2022年相比,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升高0.1和0.4個百分點。

2023年,晝間達標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重慶、海南、北京、內蒙古、吉林;夜間達標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海南、重慶、吉林、上海、天津。2023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5.2%,夜間達標率為83.1%。與2022年相比,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分別下降0.2和0.5個百分點。從1~4a類功能區來看,3類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在各類功能區中最高;4a類功能區和1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較低。2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上升0.9個百分點,3類功能區夜間達標率上升1.3個百分點,其他各類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均有所下降,晝間下降0.7~1.9個百分點,夜間下降0.1~3.7個百分點。

2023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約570.6萬件,比上年增加120.3萬件。從投訴分布來看,噪聲投訴量與人口密度密切相關,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等8個超大城市噪聲投訴總件數約166.3萬件,約占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噪聲投訴舉報案件總量的三成。從投訴類型來看,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68.4%,同比升高0.9個百分點;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24.1%,同比降低1.0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噪聲占4.3%,工業噪聲占3.2%,同比基本持平。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微信、網絡渠道)共接到投訴舉報25.5萬余件,與上年相比增加約0.1萬件。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生態環境污染舉報的61.3%,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3.行業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11月財政收支情況》,2024年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9010億元,同比下降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382億元,同比下降2.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9628億元,同比增長1.1%。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2348億元,同比下降18.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915億元,同比增長5.7%;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38433億元,同比下降20.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626億元,同比下降22.4%。

嚴峻的經濟形勢也對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主要產值集中于鐵路、軌道及城市交通領域,2024年隨著財政收緊,該領域項目明顯縮減,造成了整體行業產值明顯下滑。同時,大量項目面臨回款周期長,回款難度大的問題。房地產行業對設計行業的沖擊,造成了依托設計院相關的新建噪聲治理項目減少。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和《“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施行,生態環境部門對于噪聲污染加大了監督力度,人民大眾對噪聲的關注度與投訴也隨之增加,使得中小型改造項目增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24日,企業經營范圍有噪聲業務的且歸屬生態環境與環境治理行業的企業,正常經營的有2966家,相比2024年初增加了167家,同比增長6.0%。在所有噪聲治理企業中,一般納稅人有1013家,占34.2%,同比上升18.6%;小微企業有2375家,占80.1%,同比上升2.4%;高新技術企業172家,占5.8%,同比上升17.0%;“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50家,占1.7%,同比上升38.9%;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5家,占0.2%,同比上升25%。專業技術人員約1萬人,其他從業人數約2.9萬人;主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業務、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30余家。

2024年軌道及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消聲、隔聲和隔振等方面需求有明顯下滑,工業降噪已成為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市場較為穩定和活躍的領域。隨著《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噪聲》的提出,工業企業對于噪聲與振動控制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使得工業降噪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而隨著環保監督力度的持續加強,各地中小型噪聲治理項目也明顯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約為97億元,與上年相比有明顯衰減,詳見表1。近五年來,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總產值情況如圖1所示。

表1 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情況

類別
交通運輸
工業企業
社會生活
其他
產值/億元
43
25
20
9



圖1 近五年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產值變化

4.關鍵核心技術進展

在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多種吸聲減振新材料的研發在持續開展,砂巖板、微穿孔板、聚酯纖維等吸聲材料的研發和改進,在很多場合替代了玻璃棉和巖棉。聚氨酯等減振材料,也在多個領域大規模得到應用和推廣。在城市交通降噪領域,全封閉聲屏障相比直立式聲屏障,得到了更多業主的認可,得以在很多項目應用。

2024年,一些由市場需求牽引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作為關鍵技術在眾多領域得以推廣和應用。森特士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覆式封閉聲屏障技術”和深圳深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電梯機房及井道減振降噪技術”被列入《2024年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名錄》(公示稿)。成都邁科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層高分子輕質隔聲/阻尼材料”被列入《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鼓勵類)》(公示稿)。

2025年發展展望

2025年,隨著“排污許可證”的進一步推廣,將推動工業企業對噪聲污染治理的投入,電力行業、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礦山、冶金等行業企業將是重點治理的對象。此外,隨著民航相關政策和標準的推出也將帶動機場周邊的噪聲治理項目及噪聲監測項目。但是隨著財政在基礎設備上投入的收緊,也將影響聲屏障等項目的大規模推廣。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對于噪聲監測的全面覆蓋將為噪聲治理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噪聲改造項目將隨著噪聲問題的不斷發現,進一步增加。但是在經濟緩行期間,資金很難大規模投入改造項目中,所面臨的噪聲問題將在之后的若干年逐步解決。預計2025年全國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總產值將維持在2024年的水平。

來源:噪聲與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技術部

4008977987
微信公眾號
官網二維碼
產品中心網站
技術服務網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柏乡县| 永寿县| 桐柏县| 古交市| 民权县| 明溪县| 彭州市| 林甸县| 临夏市| 闸北区| 两当县| 高陵县| 柞水县| 化隆| 锡林浩特市| 旅游| 襄垣县| 大石桥市| 青岛市| 淮阳县| 北流市| 浦县| 蒲江县| 宁海县| 曲沃县| 固安县| 密云县| 花莲县| 千阳县| 诏安县| 青浦区| 习水县| 中方县| 宁国市| 本溪市| 科技| 永仁县| 怀化市| 云霄县| 彭山县|